宜丰县人民政府
“一支一特色”党建品牌创建工程,着力打造农村党建“示范矩阵”,前头村“党员冲锋在前头”、桥西村“红色连心桥”已完成阵地升级、品牌设立,正在赋能运行。充分的发挥党建引领示范作用,试点打造“党建+网格化管理助推乡村发展”新型基层治理模式,创新开展前头村刘家组城中村红色物业管理工作,前头村基层治理重点村排查整治工作获省政法委书记罗小云充分肯定。加强党员干部教育管理,严格落实党员分类积分管理制度,积极探索建立分类教育培训、学习减分机制,组织党建业务知识培训2班次50余人次,动态储备村级后备干部38名。
二是经济发展稳中有忧。前三季度,完成财政总收入2761.8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68.7万元,分别同比下降16.5%、29%,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仅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41.7%。工业承压前行,规模以上工业公司9家,引进项目1个(宜春众升源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截至三季度,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2.23亿元,同比增长17.94%。农业基础稳固,有序推进耕地占补平衡920亩,整治“两不靠”山塘4座,完成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建设项目4个,落实早中晚稻播面4.0816万亩,石埠村富硒大米、五斗米家庭农场生态米等特色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影响力不断的提高。服务业加速升温,培育规上服务业2家,引进宜丰县重点餐饮企业2家,集休闲餐饮、绿色种养、观光旅游的乡村旅游模式初步形成。
三是乡村品质持续升级。深入开展乡村建设行动,争资120万推进新农村建设点4个,实施户厕整改183户,拆除“三房”面积1900余平方米,“七改三网”建设持续加快。大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改治理,常态组织150余名党员干部群众开展集中整治,清理卫生死角40余处,基本完成25户以上宜居自然村庄整治。全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大秸秆禁烧、养殖废水处置和企业排污管控力度,认真抓好中央第三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共性问题和自查问题整改,官山花苑黑臭水体、宜丰吉信矿业、铝荣建材等5个突出环保问题均已整改到位。
四是民生保障有力有效。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争取上级财政衔接资金315万元,实施项目7个,落实脱贫人口就业141人,179户349名脱贫人口生活品质稳步提高,8户19名“三类人员”(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生活得到一定效果保障。持续提升保障能力,及时足额发放特困供养、低保、残疾人等困难群体救助资金300余万元,医保、农保均实现扩面参保。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组织进行安全生产检查10轮次,排查并完成整改安全风险隐患80条,整改率达100%。全力抓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成功调解矛盾纠纷22件,社会大局保持平稳。
一是收支平衡压力较大。实体企业税源较少,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下滑,且教育、医疗等民生支出以及乡机关人员经费支出有增无减,财政支出大于收入。根据测算,采取多种渠道平衡后,预计缺口仍有1300万元左右。
二是项目支撑后劲不足。今年以来,仅引进1个项目,没有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无新增规上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库项目仅2个,剩余可报固投额仅为3.5亿元。
三是发展制约因素突出。桥西北部是县饮用水源地,属于生态保护区,项目建设用地受到限制;南部是县城发展重点方向,需为县级发展预留空间,且中部被纳入县城规划区内,土地难以自主规划利用,地域优势难以转变为发展优势。
四是治理工作面临挑战。桥西地处城关,兼顾征地拆迁、协调城南建设用地、服务全国文明城复评和全国卫生县复审等大局工作,现有遗留问题、不稳定因素较多。此外,16个行政村中,有3个城中村、3个城郊村,人员密度较大、流动性较强,管理难度增加。
(一)抓党建,夯实基层基础。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的理念,压实乡、村两级责任,形成工作合力,以实际行动推动党建工作走深走实。一是强化班子建设。充分的发挥班子成员示范带头作用,坚决破除“来了桥西就是进城”的思维,实行工作精细管理,建立“目标任务、完成时限、结果反馈”闭环管理机制,确保每项工作有部署、有过程、有回音。二是强化干部管理。坚持严管厚爱相结合,立足城关乡工作形势、工作强度和岗位适配性,及时动态优化调整村支部书记和机关干部岗位,逐步提升村“两委”干部收入,增强村干部的归属感、认同感,不断的提高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严肃工作纪律,深入推动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重点围绕物资采购、公务接待、财务报销等关键领域,立规矩、严监管,促进干部依法合规履职行权。三是强化党建引领。立足“城关乡”实际,充分的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区分3个城中村(桥西、城西、前头)、3个城郊村(龚家坪、石埠、黄陂前)和10个一般村,找准堵点难点问题,逐村制定发展规划,分层分类破解产业升级、服务提质、乡村治理等发展难题。深入开展“书记领航”行动,创新升级村级网格化管理、城中村红色物业等党建示范点,奋力打造“勇前行、作头雁”党建新品牌。
(二)促发展,稳住经济稳步的增长。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慢慢地加强发展后劲。一方面,坚持壮大产业。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引导商星科技等企业向“技术”和“创新”发展,实施企业技改2家以上;大力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指导11家企业年内完成数字改造提升。保障农业有序生产,加快推进黄陂前、东源占补平衡项目验收入库,启动2024-2025年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建设、3座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等项目,筑牢农业生产基础。打响旅游服务业品牌,依托本乡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拟对螺峰尖省级森林公园进行美化、亮化、绿化,规划修建登山步道、引入灯光秀业态,打造人气“引爆点”;打造五斗米农场、塔前金丝楠木群新业态,促进农家乐体验和自然森林景观深层次地融合。另一方面,有序推进项目。狠抓项目建设,全力协调做好用水、用电、用气、用工,以及能耗、林地等要素保障,推动众升源鞋面生产等项目实现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深入推动按需招商,围绕六大产业赛道“补链、强链、延链”,力争全年引进亿元项目1个、2000万项目2个。同时,主动融入“城南拓空间”大局,全力支持服务县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建设,积极破解宝梁城、高投集团用地、县人民医院、城南路网管网线网、宜丰中专新校区和城南停车场等多个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建设用地纠纷、历史遗留问题,助力城南开发建设稳步有序。
(三)补短板,增进民生福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兜牢民生底线,落实落细各项惠民措施。一是补齐乡村振兴短板。抓好各级各类反馈问题整改,有序推进剩余4个乡村振兴衔接资金项目、村级集体经济产业示范园(仓储)二期项目建设,加快打造集机械育秧、蔬菜种植、休闲餐饮、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农业产业综合体,发展壮大仓储、清水养殖等村集体经济,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二是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利用城郊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科学盘活利用闲置土地,开发建设厂房和房地产项目,积极努力配合宜芳线、宜潭线等路网、线网、管网改造提升,全面打通主城区主次干道“关节”,完善城乡基础设施配套。三是补齐人居环境短板。以服务全国文明城、全国卫生县城年度复审工作为抓手,在全乡范围内持续开展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坚持党员干部带头,动员群众集中对本村卫生死角、白色垃圾、杂物秸秆等进行清理清运,同时采取“项目资金争取一点,群众自发自筹一点,在外成功人士捐赠一点,政府补贴一点”模式,引导各村主动建设农村人居环境示范点,带动全域人居环境整体提升,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看到更多变化。
(四)守底线,提升治理效能。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加强风险排查预警和应急处置,严防各类“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发生。一是抓紧安全生产。始终把“安全第一”摆在首要位置,聚焦道路交互与通行、城镇燃气、建筑施工、烟花爆竹、竹木加工等重点领域,常态化开展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整治行动,落实闭环管理要求,坚决防止安全事故发生。二是严防风险隐患。接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抓好上级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巩固提升,加强对县城周边秸秆焚烧、道路扬尘、建筑垃圾等领域重点监管,坚决打赢秸秆禁烧翻身仗,有效管控环境风险。树牢“过紧日子”思想,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合理谋划项目建设,对政府非刚性非重点支出该压减的压减、该调整的调整,管控好债务风险。三是化解矛盾纠纷。进一步巩固拓展前头村基层治理重点村排查整治专项行动成果,紧盯地方宗族势力、重点信访人员等“重点人”和征地拆迁历史遗留问题等“重点事”,积极引导群众合法合理表达诉求,加大涉稳风险化解力度,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新路径,高标准打造石埠村农村“网事360”、前头村刘家组网格中心等示范点,在“党建+网格+物业”上破题,切实做到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努力实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