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服务热线:钱程

15052589508

内燃叉车
叉车销售,二手叉车,叉车置换

    毕节市推进茶产业助推乡村振兴

    来源:hth华体汇    发布时间:2024-10-31 12:33:49
    产品详情

      孟夏,乌蒙大地绿意浓浓。连绵起伏的山峦间,一垄垄茶园青翠碧绿,宛如绿色的玉带纵横山野,勾勒出一幅幅美丽画卷。

      近年来,茶产业成了践行“两山”理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今年,全市将巩固提升100万亩茶园,投产茶园达43万亩,产量1.8万吨,产值44.5亿元。截至目前,投产茶园达42万亩,产量达1600吨,产值9.8亿元,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行驶在七星关区小吉场镇,茂盛的植被苍翠欲滴,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一栋栋特色民居映入眼帘,让人不禁置身诗境。

      让人惊奇的是,一棵棵古茶树或成林,或散落,吐露着新芽,分布于山头、地埂间,浓浓的茶香弥漫山间。

      小吉场镇群山环抱,云雾缭绕,雨量充沛,光照适宜,是天然生态有机大茶园,孕育了古茶树群。但在此前,尽管古茶树资源丰富,由于没有正真获得合理开发,加之生产加工受限和市场等因素制约,村民管理较为粗放,仅当家庭自用茶和绿化地埂树,导致资源荒废流失。据核定,当地100年以上的古茶树有1万余株、200年以上的古茶树有300株左右、300年以上的有10余株,未核定的古茶树还有1000余株。

      小吉场镇镇长李麒是一个很心细的人。几年间,他走村串户时,发现了当地这些古茶树没得到很好的利用,寻思着要整合这些资源,引资办厂,让这些被外地客商视为宝物的古茶树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为此,他暗中观察和物色合适的人选。

      早年在外创业的吴道伦是小吉场镇大吉村人,多年的打拼,积累了一定的财富,2019年他返乡。一个偶然的机会,吴道伦和李麒相识。当谈到当地的古茶树资源丰富,缺乏挖掘和利用时,李麒便动员他创业,两人一拍即合。随后,在镇政府帮助下,吴道伦及时组织人员开展古茶树资源普查,对古茶树分布、数量、生长环境等情况做分析研究。最终确定:古茶树群是一个可以做大做强的富民产业,只要有心,终究会做成一个很有价值的产业。

      “建立品牌,成立加工公司,实现规模化和产业化,对于开发古茶树资源特别的重要。”吴道伦说,2021年5月,在经过充分筹备后,“小吉场古树茶开发有限公司”应运而生。镇党委、政府按照企业联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给公司解决了厂房问题,接下来就是做好古茶,把品牌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茶从云中采,香自雾里来。”走进小吉场古树茶开发有限公司,在加工车间的外墙上,一幅标语十分醒目,“大吉古韵”四个大字矗立上方,这既是其产品品牌,也是其产品特色。

      车间外,不少群众背着刚采摘来的茶叶,等待着称重、结算。大家高兴地展示刚采摘的茶叶,并和吴道伦讨论采茶技巧。吴道伦高薪从四川聘请的国家级茶艺师王永莲耐心地对茶农说:“采茶时不能用指甲掐芽叶,要轻轻地提起来,尽可能的避免对茶叶的损伤。”据王永莲介绍,每天,公司以每公斤40元的价格向农户收购茶青,在她的指导下,群众采摘的茶青越来越标准,公司员工也在加班加点地制作更多更好的产品。

      王永莲介绍,一天下来,公司能收购500公斤茶青,经过消毒、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多道工序,成品茶包装好,公司生产的古树茶已销售到以广州、深圳为主的多地,而且还供不应求。

      有了龙头企业的带动,老百姓的干劲也充分调动了起来。“从我记事起,这里就是满山茶树了,但过去不懂管理,老百姓把茶树砍了种庄稼,现在有了茶叶公司我们就有了更多收入,今后一定要把这些古茶树认真保护好。”六旬老人孔令发一天的辛劳终有收获,他脸上泛着笑容,手中捏着刚卖茶青得来的钱,和同村群众踏上了回家路。

      如今,该镇正紧紧抓住茶产业发展契机,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大力保护古茶树的同时,依靠古茶走出了一条生态致富路。随着古茶生产场地逐步扩大,不仅生产规模上翻几倍,还增加了近千个临时就业岗位,带动了周边5个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共同发展。

      位于织金县双堰街道的贵州乌蒙利民生态茶场的万亩茶园里,一垄垄茶树依山而种,形而有致。茶园中,采茶的村民们三三两两,娴熟的采摘技巧,使他们斜挎的小竹篮没多久就装满了春茶。

      双堰街道花红社区的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是该县的招商引资企业。该企业规划种茶1.47万亩,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1.5亿元,计划建成国内规模第一的“茶类氨基酸之王”黄金芽为主的茶园1万余亩。

      经过多年发展,该公司形成了集育苗、种植、管护、加工、销售为一体的茶叶产业全产业链。公司主要经营产品以黄金芽为主、白茶为辅。

      因为业绩卓有成效,2015年,公司被评定为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有突出贡献的公司;2016年被评定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有突出贡献的公司;2017年被评为贵州省农机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社;2018年被评为贵州省织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副会长单位;2019年被授予市级科普教育基地;2021年被授予“毕节市最美生态茶园”称号;2021年12月成功申报AAA级旅游景区。

      茶产业给当地带来的不仅是出行条件改善和环境改变,更让群众享得到了好处。该公司入驻织金后,聚集资源优势,聚焦脱贫攻坚,聚力乡村振兴的发展思路。

      公司采取“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与脱贫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入股分红、带动劳动力就业等方式,吸纳双堰街道、文腾街道的300户脱贫户1005人入股分红。

      同时,着力为周边群众开发就业岗位,提供就业机会,年均就近解决劳动力就业200人,务工群众实现务工收入1095万元;年均提供临时性用工8.4万人次,发放劳务工资1680万元。

      充分发挥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融资担保方式,为县内11家从事茶叶生产的农村专业合作社承贷资金2462万元,辐射带动10个乡(镇、街道)21个村(社区)发展茶叶种植3.6万亩,季节性带动农民务工50多万人次。

      投资2000万元打造的线上线下销售平台,入驻中国最大白茶城,每年为省内21家企业销售名优茶50吨以上,实现产值6000多万元。

      该公司在双堰街道花红村建成200亩育苗基地1个,优选核心基地培育的母本源枝条,进行无性系繁殖,在最大限度地考虑该县当地土壤条件和气候资源优势的情况下,选育黄金芽、奶白2个市场紧俏茶叶品类,培育优质茶叶种苗近4500万株,可供种植培养面积1.25万亩。

      “下一步,我们将通过完善产业的科学运行,着力带动全县33个乡(镇、街道),努力建成茶园10万亩,力争实现产值15亿元,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出贡献。”该公司负责人蔡靖林说,并围绕打造4A级旅游景区的目标,大力拉长以农业为基础、以文化为依托、以康养为载体、以旅游为目的的相关产业链条,着力实现农业、文化、体育、旅游等多业态有机融合。

      今年,毕节市制定印发了《2022年全市茶产业发展工作方案》,明确了发展目标,重点工作;召开了全市茶产业发展推进会,强调全市茶产业发展要坚持品牌引领、质量安全、科技兴茶的原则,大力推进基地提升、主体培育、品牌打造、质量保障、市场开拓、茶旅融合等重点工作,促进茶产业发展跃上新台阶。

      紧盯重点项目谋划。积极申报2022年农业现代化基金项目,储备项目5个,项目拟总投资12亿元,目前已报送省基金专班。2021年基金项目:金沙县10万亩茶叶基地种植和加工项目,项目(一、二期)总投入7亿元,实际带动银行和社会资本投资5.17亿元。截至目前,已完成8万余亩茶园种植基地及8个茶叶加工厂建设;1座集加工、仓储、物流、冷库、培训为一体的综合产业园;拟建2座茶叶加工厂,目前正在办理报批报建手续。

      紧盯基地建设。全市建成20至30万亩规模茶叶生产县1个(金沙县),5至10万亩规模县两个(七星关区、纳雍县)。初步形成了以纳雍县为中心的“中国高山生态有机茶”生产基地,以金沙县为中心的“中国贡茶”生产基地,以七星关区为中心的“中国古树茶”生产基地,以威宁自治县为主的“乌撒烤茶”生产基地。目前100亩以上的规模化基地共有180个,占地46.68万亩;1000亩以上的共有89个,占地16.54万亩。

      紧盯加工销售。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在全市开展茶叶进酒店、进餐馆、进超市、进机关等活动80余次,通过带货直播、短视频展示、电子商务平台等多种方式和渠道,稳定和拓展茶叶销售市场,实现产销衔接通畅。打造茶叶线个,浙江、广州等省外销售点50个,进商超系统数30个,2021年共销售茶叶0.86万吨(其中出口中亚36吨),销售额达20.21亿元。

      紧盯品牌建设。积极组织经营主体参加各项茶事竞赛活动,先后荣获“茶王”金奖、一等奖等殊荣50余个,奖项总数全省排名第一。金沙县连续4年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评定为“中国茶业百强县”。企业自主打造“纳雍古树茶”“金沙贡茶”“威宁乌撒烤茶”“大方海马宫”“七星太极”等企业品牌;创新营销手段,热情参加市场之间的竞争,现已培育“贵茗”“府茗香”“清水塘”“大自然”“乌撒”“创钰”“仁达”“梦樵”“草海”等9个贵州省著名商标。

      紧盯经营主体培育。目前,全市共培育茶叶生产企业105家,其中有加工能力的74家;茶叶生产专业合作社74个,其中有加工能力的65个。拥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公司2家,省级有突出贡献的公司15家,市(州)级有突出贡献的公司20家,县级有突出贡献的公司16家。建成清洁化生产线家。

      每到春季茶园泛绿时,满山茶树飘香,采茶群众欢声笑语,茶产业真正成了群众“靠山吃山”的富民产业。(杨贵 李玲 陈田)